您好,欢迎访问绵阳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
发布日期: 2025-03-13
Δ 3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Δ 3月11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 1、全国人大代表葛明华: 聚焦社区AED部署和老年痴呆病防治 Δ 葛明华 AED,能在危急时刻自动分析患者心律,识别是否为可除颤心律,并在需要时提供电击除颤,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 医学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至关重要,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7%至10%,超过十分钟,抢救成功率几乎为零。因此,能否及时使用AED,意味着生与死的分界线。 会前,葛明华深入部分省市调研AED布局情况。他发现,目前AED部署主要集中在交通枢纽、体育馆、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社区不到10%。这意味着,如果患者在家突发心脏骤停,很可能错失在黄金抢救时间内获得AED的有效救助。 “我们要将AED部署网络推进到城市的最小单元——社区。”葛明华建议在社区物业广泛布置AED,建设社区急救驿站,对于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可以构建陆空协同急救网络,探索无人机投送AED。 2、全国人大代表陈玮: 连续八年推广急救,建议开发全国性急救应用 Δ 陈玮 在陈玮看来,AI也可以应用到急救系统中。她呼吁开发一个全国层面的急救APP,应用AI分析呼叫语音、定位信息,自动分级派单,同时在应用上标明最近的AED位置信息,呼叫最近的急救人员,尽可能在病患倒地的10分钟内施救。 陈玮关注到,国内已有不少地方推出类似APP,如浙江全省通用的“浙里急救”、江苏南京红十字会推出的“一键互救”APP。但这些不同地域的应用“各自为战”,数据互不共享,可能出现公众到一个地方就需下一个APP的现象,因此她建议开发一个全国层面平台,实现国内数据互通共享。 在陈玮设想中,这款APP不仅有助于打破省际的信息壁垒,也可以联动不同职能部门,比如整合120、公安天网、市政数据,实时联动,建立“城市应急云”,以此提高救援效率,减少重复调度。 3、全国人大代表庹庆明: 急救知识纳入中考,多一份守护生命的助力 Δ 庹庆明 “建议将心肺复苏实践操作全面纳入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可以促使学校更加重视急救教育,可以更好地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提交了这样一份建议。 急救知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关键时刻,会不会急救、敢不敢急救很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掌握急救技能的人越多,挽救生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提升全民急救水平,是一项迫切任务。 4、全国政协委员朱同玉: 加强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 Δ 朱同玉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器官捐献率约为每百万人口38,器官移植的供需比约为1:4;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率则约为每百万人口3.6,器官移植的供需比约为1:30。 朱同玉从事肾移植30多年,是器官移植方面的专家。他表示,如果国内每百万人口的器官捐献率能达到美国的一半,即每百万人口约20时,国内一年的捐献量可以达到10万以上,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供体短缺问题。 他建议,加强国内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具体而言,他希望从顶层设计上将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纳入国家战略;将器官捐献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医疗机构、红十字会等机构建立权威科普平台,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 同时打造多元化宣传平台、创作优质宣传作品,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公众参与器官捐献,包括建立健全褒奖机制、器官捐献者家属关怀机制。另外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5、全国政协委员孙达: 建议将慈善文化列入中小学教育内容 网民“新华BtFA0i”留言: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孩子说看到网上有各种爱心人士做慈善的新闻,她很想了解什么是慈善?作为家长,一时半会很难解释清楚什么是慈善,我们的课堂教育中也没有相关课程。我觉得社会对青少年的慈善教育关注度还不够,盼代表委员能够更加关注青少年慈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对慈善文化和慈善活动有更多的了解,从小培养他们的慈善理念与良好生活习惯。” Δ 孙达 孙达回复:(摘录) 慈善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悯、同情的本能,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在社会生活中,慈善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精神,旨在帮助他人,改善社会状况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美好行为。 如何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慈善文化?我建议,一是要引起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效联动各地各级教育部门、慈善组织及相关单位,合作建立深度协作机制,共同推进慈善文化教育在全国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要将慈善文化正式列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课本内容。三是要将慈善品行纳入学生素质评估内容。在各地校园开辟慈善文化教育园地,不断传播慈善能量,营造浓厚慈善氛围。
主办单位:绵阳市红十字会
Copyright©绵阳市红十字会 版权所有
地址:绵阳市涪城区西山北路60号  邮编:621000   电话:0816-2210512
蜀ICP备08011208号        技术支持:天健世纪科技
博爱绵阳
微信公众号